实施单位全称: 麻城市农业农村局
通 讯 地 址: 麻城市金桥大道 62号
邮 政 编 码: 438300
负责人姓名: 余高良
信息员姓名: 胡章生
工 作 单 位: 麻城市农业农村局
联 系 电 话: 0713-2950429 13971725703
电 子 信 箱: 724382215@qq.com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制
二O一九年
项目县基本情况表
项目县名称 | 麻城市 | ||||||||
乡镇数(个) | 19 | 行政村数(个) | 452 | 农业人口 (万人) | 96.01 | ||||
农作物播种 面积(万亩) | 175.11 | 其中粮食 作物面积 (万亩) | 77.19 | 2018年粮食总产量(万斤) | 75080 | ||||
2018年种植业 总产值(万元) | 445380 | 2018年渔业总产值 (万元) | 102858 | 2018年畜牧业总产值(万元) | 289490 | ||||
主导产业及技术服务情况 | |||||||||
主导产业内 容 | 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内容 (主推技术) | 培育科技示范主体数量 | 技术指导员、特聘农技员数量 | 试验示范 基地名称 | 产业发展 目标 | ||||
药材(菊花)种植 | 道地药材绿色 生产集成技术 | 种植业 293 | 97人 特聘5人 | 菊花展示示范基地(市果园场) | 4万亩 增效5% | ||||
蔬菜 种植 | 蔬菜两减提质增效 | 畜牧 养殖19 | 19人 | 蔬菜高效种植基地(市蔬菜站) | 10万亩 增效10% | ||||
水稻 种植 | 中稻再生稻油菜(绿肥)周年高效栽培 | 水产 养殖19 | 19人 | 中稻再生示范基地(宋埠农业中心) | 20万亩 增效5% | ||||
畜 牧 养 殖 | 蛋鸡“124” 标准化养殖 | 农机19 | 19人 | 蛋鸡标准养殖场(乘马) | 增效10% | ||||
合 计 | 4项 | 350户 | 159人 | 4个 | |||||
实 施 方 案 | 一、基本情况 (一)农业农村经济 麻城市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中段南麓。北与河南省商城县、新县以山脊为界,东北同安徽省金寨县依界岭分水,省内东邻罗田县,南接团风县、武汉市新洲区,西与红安县毗连,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著名的“黄麻起义”策源地之一。地理方位:东经114°40′—115°28′,北纬30°52′—31°36′。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全市版图面积3747平方公里,辖15个镇、1个乡、3个办事处、452个行政村,总人口116万,其中农业人口96.01万人。现有耕地面积87.135万亩。2018年,全市农业生产总值 99.6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2769元,比上年增长9.15 %。 (二)农业主导产业 麻城市是湖北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多次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称号,是湖北省33个重要双低油菜生产县市,是湖北省重要畜产品生产基地。2018年全市粮食生产面积77.19万亩,粮食总产37.54万吨,油料生产面积 69万亩,产量10.06万吨。2018年按照“调结构、转方式、优服务、促增收”的工作思路,通过创新农技推广方式,着力开展试验、示范、推广、培训,提高我市农技推广效能。一是农业绿色发展有新成效。大力推进施用有机肥、农药减量控害、秸秆综合利用等行动,推广应用有机肥1971吨,应用有机肥面积6.67万亩,全市共建设各类化肥减量示范样板8个,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12个,示范区面积3万亩,辐射带动面积50余万亩。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以秸秆还田利用为重点,全面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7%以上。联合环保部门加大露天秸秆禁烧执法工作力度,出动宣传执法车30台次,发放宣传资料1.5万余份,制止秸秆露天焚烧案例20起,消除秸秆零星火点,圆满完成了秸秆露天禁烧分解工作任务。二是农业科技服务上新台阶。积极开展中稻再生稻品种、播期、密度、施肥、植保、收割技术集成试验,举办中稻再生稻生产示范2500亩。据测产,中稻再生稻平均亩产876公斤,与单季中稻相比,平均每亩增产268公斤,增产效果明显。开展了油菜新品种展示试验、油菜多功能用途试验示范;花生全程机械化栽培示范、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示范、大棚辣椒青秆返田技术示范及大棚辣椒品比试验,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在歧亭镇、黄土岗镇进行了番茄灰霉病防治试验;试验示范均取得了良好效果,带动和指导了当地农民的生产。同时,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共推广主导品种45种,推广实用技术19项,农业科技入户率、到田率实现全覆盖。开展了小麦“一喷三防”和油菜“一促四防”活动,实行综防综治,防治面积达到43万亩,其中小麦23万亩,油菜20万亩。农业物联网、遥感监测、无人机作业等先进技术装备逐步推广应用,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中药材、蔬菜、茶叶等特色经济作物全面增产增收。菊花种植面积达8万亩,总产8000吨,系列产值10亿元;蔬菜面积38.5万亩,总产75.9万吨,新建设施蔬菜基地2100亩,发展食用菌1300亩,栽培茶树菇300万袋;茶叶面积8.5万亩,总产3200吨,产值3亿元。大兴特色产业,力促精准扶贫。2018年蔬菜和中药材产业共带动61个产业市场主体参与精准扶贫工作,蔬菜产业带动贫困户2830户增收,中药材产业带动1350户增收。 2018年全市各类家庭牧场达到2800家,建成万头猪场12个、千头肉牛场3个、千只羊场3个、千头奶牛场2个,培养了一大批生态养殖,健康养殖,循环发展的好典型;全市生猪出栏80.39万头,牛出栏19.36万头,肉羊出栏19.75万只,奶牛存栏8517头,家禽出笼511.95万只,畜牧业产值达到42亿元。全市放养水面15.25万亩,总产量2.46万吨,投放鱼种10000吨,鱼种生产9500吨。2018年全市农机总动力:41.21万千瓦,机具9.6万台套,拖拉机3492台(大中型:1969台)联合收割机631台,插秧机980台(高速插秧机29台),农机经营总收入4.8亿元,对农业的生产的贡献率13亿元. 麻城市属于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的行列,是湖北省33个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之一;麻城黑山羊、麻城绿壳蛋鸡顺利通过国家遗传资源委员会的鉴定,入选<<国家畜禽品种遗传资源目录>>,麻城黑山羊、麻城绿壳蛋鸡成为国家级地方品种资源。新认证“三品一标”产品 7个,农业“三品一标”总数66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37个、绿色食品12个、有机食品9个、地理标志产品8个),总产值达10亿元,发展态势良好。欧盟委员会官方网站公示了中国和欧盟互换认证的100个地理标志产品。5个湖北地理标志产品,麻城福白菊位列其中。 (三)基层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情况 1、麻城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 麻城市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健全,农业、畜牧、水产机构设置合理,功能齐全。农业局机关设有科教科、种植业科、经作科等职能科室,下属有市农业执法大队、种子管理局、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农广校、农科所、良种推广站、市果园场、宋埠果园场、种蜂管理站等业务单位,已形成了多个市级业务单位、19个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畜牧科技服务网络齐全,市乡村畜牧兽医人财物自五十年代起一直是实行三权归县 (市) (全市一盘棋) 统一管理,市乡村畜牧科技服务体制健全,畜牧科技服务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农机、水产配备专业技术人员,网络延伸到村到点。 全市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设置19个农业服务中心。其中,种植业定编岗位100人,水产19人,农机19人,目前已改为派出制。18个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定编定岗269人,由市畜牧主管部门管理。全市现有农业、畜牧、农机、水产专业技术人员762人,其中农业技术人员210人,拥有高级职称18人,中级职称105人,初级87人;本科学历83人、大专110人。畜牧技术人员497人,拥有高级职称13人,中级职称163人,初级321人;本科学历18人、大专78人。农机、水产技术人员45人,拥有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22人,乡镇农技、畜牧、农机、水产服务中心公益性服务人员407人。 2、麻城市农业技术体系改革建设情况 2005年全省实行了乡镇配套改革,为加强公益性推广和服务工作,根据省乡镇配套改革精神,我市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在这次改革中,人员变化不大,实有447人,定编269人,全额拨款38人,人员没有减少,主要是由原来的体制决定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由原来的农技、农机、水产等农业推广机构改革而来。全市17个乡镇农技推广站,整体转制,实行“两个退出”即退出事业编制,退出财政供给序列。农机、水产推广人员较少,年龄大的退休买断,农技推广人员265人,退休24人,退养6人,买断117人,未买断118人。目前在岗农机,水产38人中,年龄都在45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10人,中专、高中28人,都具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种植业目前在岗100人,年龄45岁以上15人。学历:大学7人,大专20人,中专高中76人,职称:副高3人,农艺师39人,助理农艺师57人,在岗人员全部办理了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 在遴选乡镇农技公益性服务人员过程中,市农业局实行“阳光操作”,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对符合条件的农技人员进行招考,通过笔试、答辩、考评等方式,择优选聘了农技、农机、水产技术人员138人。改制后,农技、农机等单位所有公益性服务人员签订公益性服务合同,建立“以钱养事,合同管理,市乡考核,农民认可”的农技服务新机制。为加强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乡镇农技、畜牧、农机等服务中心均在本行政区域内设有10个以上的村级农技服务网点,并根据各地产业特色,配备专业技术人员5-10人,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5个,85%的组(垸)配有科技示范户1-2名,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 3、乡镇配套改革“以钱养事”新机制运行以来主要成绩 实行乡镇配套改革,建立以钱养事新机制,激发了广大农技人员爱岗敬业的工作精神,增强了农技推广人员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农业部门的地位和形象显著提高,服务三农的水平和效率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赞赏,农民群众高度满意。所有的服务中心都有固定的办公地点,通过新建或改造的办法使办公条件得到了改善,都配备了数码相机、电脑等必要的办公用品。制定了工作服务准则,考核办法等制度。农技服务中心的工作积极性有了较大提高,各农技服务中心广泛发放便民联系卡,加强与广大农民的联系,及时解决生产中的遇到的问题,深受农民欢迎。同时根据各自岗位职责,大力推广新技术,开展技术培训。常年开展各类技术培训500场次,发放技术资料4万余份,新技术、新模式得到了广泛应用。促进了全市农业板块建设,畜牧规模化养殖,名优水产养殖、优质稻、蔬菜、茶、药等农业板块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使农业效益进一步提高。 在岗人员主要是通过竞争上岗选择出来的,每年签订服务合同,并根据《麻城市农村公益性服务人员定期考核办法》进行检查考核,主要在半年、年终由相关职能部门人员根据考核办法进行考评,对在岗位人员的业务培训每年不少于2次,主要由业务主管部门进行。新技术应用率显著提高,主推技术、主导品种应用率达到95%以上,经济社会效益增长显著。 二、项目实施年度目标 1、通过项目实施,构建职能明确、机构完善、队伍精干、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2、完善“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主体”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速通道,建立市、乡、村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网络,显著提高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和水平。 3、围绕水稻、油料、蔬菜、菊花、畜牧、水产等主导产业,加强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推广与服务指导,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5%以上。 4、加大农业科技示范主体的培育力度,全市培育农业科技示范主体350个;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全市建设示范基地4个;加强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提高服务能力,2019年计划组织基层农技人员110人脱产培训学习5天以上。 5、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加强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核心示范主体培育和贫困户专项技能培训。组织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年青科技示范主体,参加创业培训班学习,举办2期针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核心示范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培训120人,努力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重要生产环节、生产季节,加强技术指导。在农业项目,优惠政策等方面进行针对性扶持。主动作为,积极参与扶贫攻坚战斗,开展产业扶贫带头人和贫困户技能专题培训,巩固扶贫成果,结合农民教育培训项目计划短期专项技能培训1000人。 三、实施内容 (一)进一步深化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创新管理机制,强化公益性职能,合理设置机构,科学核定编制,保障人员经费,重点健全四项制度,确保将各项制度上墙。 1、实行农技人员聘用制度,通过考试考核,公开、公平、公正择优选拔专业技能强、服务水平高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农技推广队伍。 2、全面推行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实行“市包乡镇、乡镇包到村”的农技推广的责任机制,明确农技人员的服务区域、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量化工作指标和目标要求。 3、建立农技人员工作绩效考评制度,实行农民、主管部门、乡(镇)政府三方共同考核,农技人员的工资报酬、晋职晋级、业务培训等与考核结果挂钩。 4、建立农技人员定期知识更新培训长效机制,实行轮训、脱产训、短训形式相结合,提高农技人员科技服务水平。 5、建立多元化推广服务机制,鼓励和支持科研、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开展农技推广服务。 6、加强体系条件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建设和改造一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基本办公用房,配套完善业务设施设备,加强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逐步推进村级服务站点建设。 7、建立健全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明确并强化市乡两级财政对农技推广的投入责任。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其履行公益性职能所必需的人员工资、业务经费、培训费、设施设备更新经费等列入政府财政预算,予以足额保障。 (二)确定主导产业 根据产业发展规模、产值及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麻城市重点发展水稻、棉花、油料、蔬菜、菊花、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农机服务等8大产业。 (三)筛选、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根据麻城市8大产业发展要求和农民的科技需求,邀请省农业厅、省农技推广总站、省果茶所、华中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单位的专家,组织开展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筛选与集成,形成技术操作规程。 1、主导品种 水稻重点推广鄂早18、广两优15、Y两优6号、丰两优4号、金优38;油菜重点推广华双5号、中双12号、阳光2009、中双9号;花生重点推广远杂9102、鄂花6号、中花6号;棉花重点推广冈杂棉8号、荆杂棉188;蔬菜重点推广大棚辣椒;菊花重点推广福白菊,配套发展天麻、金银花、茯苓、丹参等品种;生猪养殖重点推广杜长大三元杂交猪、绿壳蛋鸡等;农机重点推广北斗监测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联合收割机、播种机、插秧机、微耕机;水产重点推广四大家鱼、小龙虾、团头鲂等。 2、主推技术 重点推广8大类16项主推技术。水稻重点推广集中育秧技术、再生稻利用及全程机械化技术。油菜重点推广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双低油菜稻田免耕直播栽培技术、双低油菜绿色高产高效模式、地膜花生高产栽培技术。棉花重点推广全程化调技术。蔬菜重点推广“两减”提质增效、春提前+秋延后技术、配套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菊花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畜牧重点推广蛋鸡“124”标准化养殖技术、标准化规模化生猪养殖小区,大力推广“150”、生物发酵床等新型生猪养殖模式。水产重点推广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名特优养殖技术。农机推广北斗监测机耕、机种、机收技术。 3、制定规划 根据我市实际制定年度农技推广计划与实施方案,将推广任务明确到市乡实施单位和农技人员。制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操作规程,编印技术资料和技术明白卡,所有农技人员按照目标任务积极开展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组织项目实施,使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得到推广和应用,实现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5%以上。 (四)培育农业科技示范主体 1、遴选技术指导员 采取基层推荐、群众评议、市乡考核的办法,公开、公正、公平地从市、乡两级农技人员中择优聘任技术指导员154名(种植业97名、畜牧业19名、农机19名、水产业19名),以乡镇办农技推广人员为主。技术指导员遴选条件:具有较高的农村政策理论水平和农业技术水平;熟悉农技推广方式方法,实践经验丰富;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熟悉农民的基本情况和技术需求;身体健康,能完成所承担的技术指导任务。 2、遴选科技示范主体采取农户申请、村组推荐、乡镇评议公示、主管单位审定的办法,在全市遴选350个科技示范主体,其中种植专业型示范主体293户,畜牧和水产养殖专业型38户,其它19户。示范主体的遴选优先从水稻、油料、蔬菜、菊花、畜牧、农机、水产等特色村、专业村中的专业大户中选择。科技示范主体实行规范管理,市建立科技示范主体管理档案。 示范主体遴选条件:拥护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遵纪守法,明礼诚信,乐于帮助和带动周边农户依靠科技发展农业生产;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生产经营规模较大,种养水平较高,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种养大户、农民技术员、《绿色证书》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证书》获得者。 3、加强对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主体的管理 技术指导员除实行农技人员聘用管理机制外,还要签订“技术指导员包村联户协议书、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主体技术示范协议书”。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主体实行动态管理,对优秀称职的技术指导员和辐射带动作用明显、成绩突出的示范主体继续作为下一年度的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主体,对不称职的技术指导员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的示范主体依照农技推广补助项目有关要求,取消技术指导员和示范主体资格。 技术指导员从事农技推广服务过程中采取集中培训、分户指导、实地考察、观摩交流等方式,指导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应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其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使科技示范主体成为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要成员,成为农情调查员、技术推广员、政策宣传员,成为农民看得见、问得着、留得住的“乡土专家”,每个技术指导员全年进村入户时间不少于100天,到示范主体不少于10次,在技术推广关键环节组织科技示范主体到农业部门建立的试验示范基地观摩学习1-2次。在加大科技示范主体培育的同时,切实发挥科技示范主体的辐射带动作用,每个示范主体需辐射带动周边50户以上,全市辐射农户1.5万户以上。全面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扩大培训覆盖面,每户培训一个科技明白人,每人掌握2—3项先进实用技术。 (五)建设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 根据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建设要求,采取基地申报、专家评审、主管部门审核认定程序选定产业优势突出、基础设施完善、技术力量较为雄厚、班子组织工作能力强的4个科技试验示范基地。 示范基地统一挂牌,标明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技术负责人等信息。示范基地重点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引进、试验、示范、展示和技术培训工作,使其成为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农技人员、种养大户和农民科技培训基地,农情信息采集和传播基地,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基地。 (六)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和科技示范主体 对现有的基层农技服务人员实行长、短期轮训,组织他们到省、市农业院校、科研院所、推广机构进行学习、“充电”。2019年组织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计划安排农技人员到华中农业大学等大专院校,参加知识更新培训,组织农技专家外出交流学习,开拓视野。加强与省级科研部门合作,请有关专家参与培训基层农技人员,每年举办2期培训班,每次时间不少于2天,培训农技人员100名左右。做到培训有计划,有考核。 同时加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邀请省、市专家来我市生产季节开展现场指导与培训。通过异地学习、市乡集中办班和现场实训等方式,培训重点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农技推广理论与方法、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和管理统计技能;农业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等,逐步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七)推进农技服务特聘计划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支持方式,从农业乡土专家、种养能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骨干中招募特聘农技员,2019年我市计划招聘5名农技员参与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工作。 四、进度安排 1、制定项目建设实施方案,认定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明确主导产业,确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建立四项制度并上墙。 2、2019年1-3月遴选技术指导员与农业科技示范户。 3、2019年3-4月确定农业示范基地,并督办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达到项目标准和要求。 4、2019年4月—2019年6月落实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户物化补助、组织农业技术指导员参加业务培训、开展对农业科技示范户的科技培训,搞好4个示范基地试验示范展示工作和项目管理相关工作小结。 5、2019年6月—12月做好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户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培训后续工作。市农技专家、乡镇办技术指导员扎实开展农业技术指导,按要求规范填写《技术指导员手册》、《科技示范户手册》或者做好服务工作记录,做好项目宣传、建设、管理、检查、督办、考核等各项工作。 6、2019年12月2020年2月,做好项目总结工作,迎接省农业农村厅绩效考评及检查验收。 五、项目实施参与单位任务分工 麻城市人民政府参与项目规划、监督与管理,市农业农村局是项目主管单位,明确一名分管领导直接负责项目的实施与协调工作,做好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组织管理工作,对项目实施单位实行目标责任管理,专家组和技术指导实行目标管理、绩效考核。 六、经费预算 农技推广补助项目中央财政安排麻城市资金142万元,主要安排和补助内容如下: (一)实施范围 资金安排以耕地面积为基数,综合考虑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项目、粮食总产量、农作物播种面积、畜牧业产值、水产业产值、科技指导员数量等相关因素,结合任务清单,统筹考虑种植、畜牧兽医、水产、农机等行业生产规模及乡镇农技推广队伍力量,合理确定各行业技术专家、试验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主体数量。 (二)补助内容 1.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服务与项目实施补助。主要用于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服务补助,对科研教学单位、市场化服务组织、科技示范主体等农技推广联盟中的多元化主体开展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服务进行补助,包括: (1)技术成果转化,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物化补贴(四个基地、四项主推技术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服务)。水稻新品种展示观摩交流活动组织、交通费、劳务费等:48万元; (2)基层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服务的补助,包括交通工具费用和误餐等补助(2400元/年/人)36.96万元; (3)聘请专家开展技术集成、指导培训补助,主要用于专家的差旅费、交通费、劳务费等6万元; (4)对承担农技推广补助项目任务表现突出的农技人员给予适当的绩效奖励3.8万元; (5)项目宣传发动、监督管理、专家服务、工作考核等项目实施与管理费用补助8.19万元。 2.农业科技示范培育及平台建设补助。主要用于 (1)科技示范主体培育350户(200元/户)7万元; (2)农技推广信息化平台建设补助,包括相关数据平台的建设、维护费用,专家、农技人员、农业科技示范主体的通讯补助等:1万元。 3.农业技术人员能力建设补助。31.05万元主要用于: (1)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参加培训补助,包括教材、场地、差旅、食宿、交通等培训费用补助。 (2)对基层农技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所给予适当补助。 (3)特聘农技人员:5名。1.2万元/人/年。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麻城市人民政府成立由分管农业副市长任组长,原农业、财政、畜牧、农机、水产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麻城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领导小组”,负责制订项目实施方案并组织项目的实施、确保项目资金的分配和及时拨付到项目单位,研究解决项目执行过程出现的重大问题。 (二)加强资金监管 认真落实中央及省、市要求,将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履行职责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资金投入。项目资金实行专人、专账管理,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根据项目建设计划所规定的建设内容认真编制财务计划,严格资金支出,增强资金管理透明度,接受财政、审计机关的监督、检查。 (三)加强技术指导 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我市设立农技推广专家组,由麻城市农业农村局分管技术推广业务主要领导任组长和首席专家,聘请种植、畜牧、水产、农机等专业高级农艺师、畜牧兽医师、工程师为专家组成员。专家组主要依托市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中心的专家组建。负责制定技术实施方案,配合省市专家筛选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开展技术指导。市、乡镇农技中心要拓展功能,积极开展对广大农民的技术指导工作。各乡镇农技中心、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要在市农业农村局统一组织安排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开展农民田间学校的创办、培训工作,把农业科技入户培训办到田间地头,办得有声有色。 (四)加强绩效考评 制定麻城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和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明确项目实施的目标、内容、责任以及资金使用要求,保证项目实施工作的有序开展。以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进度、科技示范户培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农技人员培训以及农民满意度、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农业产业发展等作为项目绩效考评的重要指标,通过自我评价、主管部门审查、现场实地抽查、电话调查等方式,对全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进展和成效进行绩效评价。对在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工作中成绩突出,效益显著、群众满意、考评优秀的专家组成员、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按照有关要求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对在技术指导过程中造成成重大失误的专家或技术指导员实行项目管理责任追究。 (五)加强总结宣传 制定并落实扶持和激励政策,对积极投身于生产一线、认真开展科技服务及成效显著、农民满意的单位和科技人员,给予表彰奖励。充分挖掘、及时宣传项目实施中的典型经验,大力宣传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改革与建设的成果,勇跃向湖北农业信息网和中国农业推广信息平台投稿,大力宣传科技示范户对新技术的学习、宣传、辐射带动作用,弘扬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牢记宗旨、扎根农村、艰苦奋斗、服务农民的先进事迹,大力宣传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激励广大基层农技人员积极投身现代农业发展建设大潮。 | ||||||||
农 业 农 村 部 门 意 见 |
负责人(签字):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
麻城市2019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
实 施 方 案
实施单位全称: 麻城市农业农村局
通 讯 地 址: 麻城市金桥大道 62号
邮 政 编 码: 438300
负责人姓名: 余高良
信息员姓名: 胡章生
工 作 单 位: 麻城市农业农村局
联 系 电 话: 0713-2950429 13971725703
电 子 信 箱: 724382215@qq.com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制
二O一九年
项目县基本情况表
项目县名称 | 麻城市 | ||||||||
乡镇数(个) | 19 | 行政村数(个) | 452 | 农业人口 (万人) | 96.01 | ||||
农作物播种 面积(万亩) | 175.11 | 其中粮食 作物面积 (万亩) | 77.19 | 2018年粮食总产量(万斤) | 75080 | ||||
2018年种植业 总产值(万元) | 445380 | 2018年渔业总产值 (万元) | 102858 | 2018年畜牧业总产值(万元) | 289490 | ||||
主导产业及技术服务情况 | |||||||||
主导产业内 容 | 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内容 (主推技术) | 培育科技示范主体数量 | 技术指导员、特聘农技员数量 | 试验示范 基地名称 | 产业发展 目标 | ||||
药材(菊花)种植 | 道地药材绿色 生产集成技术 | 种植业 293 | 97人 特聘5人 | 菊花展示示范基地(市果园场) | 4万亩 增效5% | ||||
蔬菜 种植 | 蔬菜两减提质增效 | 畜牧 养殖19 | 19人 | 蔬菜高效种植基地(市蔬菜站) | 10万亩 增效10% | ||||
水稻 种植 | 中稻再生稻油菜(绿肥)周年高效栽培 | 水产 养殖19 | 19人 | 中稻再生示范基地(宋埠农业中心) | 20万亩 增效5% | ||||
畜 牧 养 殖 | 蛋鸡“124” 标准化养殖 | 农机19 | 19人 | 蛋鸡标准养殖场(乘马) | 增效10% | ||||
合 计 | 4项 | 350户 | 159人 | 4个 | |||||
实 施 方 案 | 一、基本情况 (一)农业农村经济 麻城市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中段南麓。北与河南省商城县、新县以山脊为界,东北同安徽省金寨县依界岭分水,省内东邻罗田县,南接团风县、武汉市新洲区,西与红安县毗连,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著名的“黄麻起义”策源地之一。地理方位:东经114°40′—115°28′,北纬30°52′—31°36′。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全市版图面积3747平方公里,辖15个镇、1个乡、3个办事处、452个行政村,总人口116万,其中农业人口96.01万人。现有耕地面积87.135万亩。2018年,全市农业生产总值 99.6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2769元,比上年增长9.15 %。 (二)农业主导产业 麻城市是湖北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多次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称号,是湖北省33个重要双低油菜生产县市,是湖北省重要畜产品生产基地。2018年全市粮食生产面积77.19万亩,粮食总产37.54万吨,油料生产面积 69万亩,产量10.06万吨。2018年按照“调结构、转方式、优服务、促增收”的工作思路,通过创新农技推广方式,着力开展试验、示范、推广、培训,提高我市农技推广效能。一是农业绿色发展有新成效。大力推进施用有机肥、农药减量控害、秸秆综合利用等行动,推广应用有机肥1971吨,应用有机肥面积6.67万亩,全市共建设各类化肥减量示范样板8个,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12个,示范区面积3万亩,辐射带动面积50余万亩。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以秸秆还田利用为重点,全面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7%以上。联合环保部门加大露天秸秆禁烧执法工作力度,出动宣传执法车30台次,发放宣传资料1.5万余份,制止秸秆露天焚烧案例20起,消除秸秆零星火点,圆满完成了秸秆露天禁烧分解工作任务。二是农业科技服务上新台阶。积极开展中稻再生稻品种、播期、密度、施肥、植保、收割技术集成试验,举办中稻再生稻生产示范2500亩。据测产,中稻再生稻平均亩产876公斤,与单季中稻相比,平均每亩增产268公斤,增产效果明显。开展了油菜新品种展示试验、油菜多功能用途试验示范;花生全程机械化栽培示范、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示范、大棚辣椒青秆返田技术示范及大棚辣椒品比试验,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在歧亭镇、黄土岗镇进行了番茄灰霉病防治试验;试验示范均取得了良好效果,带动和指导了当地农民的生产。同时,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共推广主导品种45种,推广实用技术19项,农业科技入户率、到田率实现全覆盖。开展了小麦“一喷三防”和油菜“一促四防”活动,实行综防综治,防治面积达到43万亩,其中小麦23万亩,油菜20万亩。农业物联网、遥感监测、无人机作业等先进技术装备逐步推广应用,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中药材、蔬菜、茶叶等特色经济作物全面增产增收。菊花种植面积达8万亩,总产8000吨,系列产值10亿元;蔬菜面积38.5万亩,总产75.9万吨,新建设施蔬菜基地2100亩,发展食用菌1300亩,栽培茶树菇300万袋;茶叶面积8.5万亩,总产3200吨,产值3亿元。大兴特色产业,力促精准扶贫。2018年蔬菜和中药材产业共带动61个产业市场主体参与精准扶贫工作,蔬菜产业带动贫困户2830户增收,中药材产业带动1350户增收。 2018年全市各类家庭牧场达到2800家,建成万头猪场12个、千头肉牛场3个、千只羊场3个、千头奶牛场2个,培养了一大批生态养殖,健康养殖,循环发展的好典型;全市生猪出栏80.39万头,牛出栏19.36万头,肉羊出栏19.75万只,奶牛存栏8517头,家禽出笼511.95万只,畜牧业产值达到42亿元。全市放养水面15.25万亩,总产量2.46万吨,投放鱼种10000吨,鱼种生产9500吨。2018年全市农机总动力:41.21万千瓦,机具9.6万台套,拖拉机3492台(大中型:1969台)联合收割机631台,插秧机980台(高速插秧机29台),农机经营总收入4.8亿元,对农业的生产的贡献率13亿元. 麻城市属于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的行列,是湖北省33个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之一;麻城黑山羊、麻城绿壳蛋鸡顺利通过国家遗传资源委员会的鉴定,入选<<国家畜禽品种遗传资源目录>>,麻城黑山羊、麻城绿壳蛋鸡成为国家级地方品种资源。新认证“三品一标”产品 7个,农业“三品一标”总数66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37个、绿色食品12个、有机食品9个、地理标志产品8个),总产值达10亿元,发展态势良好。欧盟委员会官方网站公示了中国和欧盟互换认证的100个地理标志产品。5个湖北地理标志产品,麻城福白菊位列其中。 (三)基层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情况 1、麻城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 麻城市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健全,农业、畜牧、水产机构设置合理,功能齐全。农业局机关设有科教科、种植业科、经作科等职能科室,下属有市农业执法大队、种子管理局、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农广校、农科所、良种推广站、市果园场、宋埠果园场、种蜂管理站等业务单位,已形成了多个市级业务单位、19个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畜牧科技服务网络齐全,市乡村畜牧兽医人财物自五十年代起一直是实行三权归县 (市) (全市一盘棋) 统一管理,市乡村畜牧科技服务体制健全,畜牧科技服务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农机、水产配备专业技术人员,网络延伸到村到点。 全市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设置19个农业服务中心。其中,种植业定编岗位100人,水产19人,农机19人,目前已改为派出制。18个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定编定岗269人,由市畜牧主管部门管理。全市现有农业、畜牧、农机、水产专业技术人员762人,其中农业技术人员210人,拥有高级职称18人,中级职称105人,初级87人;本科学历83人、大专110人。畜牧技术人员497人,拥有高级职称13人,中级职称163人,初级321人;本科学历18人、大专78人。农机、水产技术人员45人,拥有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22人,乡镇农技、畜牧、农机、水产服务中心公益性服务人员407人。 2、麻城市农业技术体系改革建设情况 2005年全省实行了乡镇配套改革,为加强公益性推广和服务工作,根据省乡镇配套改革精神,我市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在这次改革中,人员变化不大,实有447人,定编269人,全额拨款38人,人员没有减少,主要是由原来的体制决定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由原来的农技、农机、水产等农业推广机构改革而来。全市17个乡镇农技推广站,整体转制,实行“两个退出”即退出事业编制,退出财政供给序列。农机、水产推广人员较少,年龄大的退休买断,农技推广人员265人,退休24人,退养6人,买断117人,未买断118人。目前在岗农机,水产38人中,年龄都在45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10人,中专、高中28人,都具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种植业目前在岗100人,年龄45岁以上15人。学历:大学7人,大专20人,中专高中76人,职称:副高3人,农艺师39人,助理农艺师57人,在岗人员全部办理了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 在遴选乡镇农技公益性服务人员过程中,市农业局实行“阳光操作”,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对符合条件的农技人员进行招考,通过笔试、答辩、考评等方式,择优选聘了农技、农机、水产技术人员138人。改制后,农技、农机等单位所有公益性服务人员签订公益性服务合同,建立“以钱养事,合同管理,市乡考核,农民认可”的农技服务新机制。为加强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乡镇农技、畜牧、农机等服务中心均在本行政区域内设有10个以上的村级农技服务网点,并根据各地产业特色,配备专业技术人员5-10人,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5个,85%的组(垸)配有科技示范户1-2名,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 3、乡镇配套改革“以钱养事”新机制运行以来主要成绩 实行乡镇配套改革,建立以钱养事新机制,激发了广大农技人员爱岗敬业的工作精神,增强了农技推广人员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农业部门的地位和形象显著提高,服务三农的水平和效率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赞赏,农民群众高度满意。所有的服务中心都有固定的办公地点,通过新建或改造的办法使办公条件得到了改善,都配备了数码相机、电脑等必要的办公用品。制定了工作服务准则,考核办法等制度。农技服务中心的工作积极性有了较大提高,各农技服务中心广泛发放便民联系卡,加强与广大农民的联系,及时解决生产中的遇到的问题,深受农民欢迎。同时根据各自岗位职责,大力推广新技术,开展技术培训。常年开展各类技术培训500场次,发放技术资料4万余份,新技术、新模式得到了广泛应用。促进了全市农业板块建设,畜牧规模化养殖,名优水产养殖、优质稻、蔬菜、茶、药等农业板块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使农业效益进一步提高。 在岗人员主要是通过竞争上岗选择出来的,每年签订服务合同,并根据《麻城市农村公益性服务人员定期考核办法》进行检查考核,主要在半年、年终由相关职能部门人员根据考核办法进行考评,对在岗位人员的业务培训每年不少于2次,主要由业务主管部门进行。新技术应用率显著提高,主推技术、主导品种应用率达到95%以上,经济社会效益增长显著。 二、项目实施年度目标 1、通过项目实施,构建职能明确、机构完善、队伍精干、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2、完善“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主体”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速通道,建立市、乡、村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网络,显著提高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和水平。 3、围绕水稻、油料、蔬菜、菊花、畜牧、水产等主导产业,加强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推广与服务指导,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5%以上。 4、加大农业科技示范主体的培育力度,全市培育农业科技示范主体350个;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全市建设示范基地4个;加强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提高服务能力,2019年计划组织基层农技人员110人脱产培训学习5天以上。 5、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加强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核心示范主体培育和贫困户专项技能培训。组织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年青科技示范主体,参加创业培训班学习,举办2期针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核心示范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培训120人,努力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重要生产环节、生产季节,加强技术指导。在农业项目,优惠政策等方面进行针对性扶持。主动作为,积极参与扶贫攻坚战斗,开展产业扶贫带头人和贫困户技能专题培训,巩固扶贫成果,结合农民教育培训项目计划短期专项技能培训1000人。 三、实施内容 (一)进一步深化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创新管理机制,强化公益性职能,合理设置机构,科学核定编制,保障人员经费,重点健全四项制度,确保将各项制度上墙。 1、实行农技人员聘用制度,通过考试考核,公开、公平、公正择优选拔专业技能强、服务水平高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农技推广队伍。 2、全面推行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实行“市包乡镇、乡镇包到村”的农技推广的责任机制,明确农技人员的服务区域、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量化工作指标和目标要求。 3、建立农技人员工作绩效考评制度,实行农民、主管部门、乡(镇)政府三方共同考核,农技人员的工资报酬、晋职晋级、业务培训等与考核结果挂钩。 4、建立农技人员定期知识更新培训长效机制,实行轮训、脱产训、短训形式相结合,提高农技人员科技服务水平。 5、建立多元化推广服务机制,鼓励和支持科研、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开展农技推广服务。 6、加强体系条件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建设和改造一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基本办公用房,配套完善业务设施设备,加强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逐步推进村级服务站点建设。 7、建立健全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明确并强化市乡两级财政对农技推广的投入责任。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其履行公益性职能所必需的人员工资、业务经费、培训费、设施设备更新经费等列入政府财政预算,予以足额保障。 (二)确定主导产业 根据产业发展规模、产值及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麻城市重点发展水稻、棉花、油料、蔬菜、菊花、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农机服务等8大产业。 (三)筛选、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根据麻城市8大产业发展要求和农民的科技需求,邀请省农业厅、省农技推广总站、省果茶所、华中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单位的专家,组织开展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筛选与集成,形成技术操作规程。 1、主导品种 水稻重点推广鄂早18、广两优15、Y两优6号、丰两优4号、金优38;油菜重点推广华双5号、中双12号、阳光2009、中双9号;花生重点推广远杂9102、鄂花6号、中花6号;棉花重点推广冈杂棉8号、荆杂棉188;蔬菜重点推广大棚辣椒;菊花重点推广福白菊,配套发展天麻、金银花、茯苓、丹参等品种;生猪养殖重点推广杜长大三元杂交猪、绿壳蛋鸡等;农机重点推广北斗监测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联合收割机、播种机、插秧机、微耕机;水产重点推广四大家鱼、小龙虾、团头鲂等。 2、主推技术 重点推广8大类16项主推技术。水稻重点推广集中育秧技术、再生稻利用及全程机械化技术。油菜重点推广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双低油菜稻田免耕直播栽培技术、双低油菜绿色高产高效模式、地膜花生高产栽培技术。棉花重点推广全程化调技术。蔬菜重点推广“两减”提质增效、春提前+秋延后技术、配套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菊花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畜牧重点推广蛋鸡“124”标准化养殖技术、标准化规模化生猪养殖小区,大力推广“150”、生物发酵床等新型生猪养殖模式。水产重点推广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名特优养殖技术。农机推广北斗监测机耕、机种、机收技术。 3、制定规划 根据我市实际制定年度农技推广计划与实施方案,将推广任务明确到市乡实施单位和农技人员。制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操作规程,编印技术资料和技术明白卡,所有农技人员按照目标任务积极开展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组织项目实施,使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得到推广和应用,实现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5%以上。 (四)培育农业科技示范主体 1、遴选技术指导员 采取基层推荐、群众评议、市乡考核的办法,公开、公正、公平地从市、乡两级农技人员中择优聘任技术指导员154名(种植业97名、畜牧业19名、农机19名、水产业19名),以乡镇办农技推广人员为主。技术指导员遴选条件:具有较高的农村政策理论水平和农业技术水平;熟悉农技推广方式方法,实践经验丰富;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熟悉农民的基本情况和技术需求;身体健康,能完成所承担的技术指导任务。 2、遴选科技示范主体采取农户申请、村组推荐、乡镇评议公示、主管单位审定的办法,在全市遴选350个科技示范主体,其中种植专业型示范主体293户,畜牧和水产养殖专业型38户,其它19户。示范主体的遴选优先从水稻、油料、蔬菜、菊花、畜牧、农机、水产等特色村、专业村中的专业大户中选择。科技示范主体实行规范管理,市建立科技示范主体管理档案。 示范主体遴选条件:拥护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遵纪守法,明礼诚信,乐于帮助和带动周边农户依靠科技发展农业生产;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生产经营规模较大,种养水平较高,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种养大户、农民技术员、《绿色证书》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证书》获得者。 3、加强对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主体的管理 技术指导员除实行农技人员聘用管理机制外,还要签订“技术指导员包村联户协议书、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主体技术示范协议书”。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主体实行动态管理,对优秀称职的技术指导员和辐射带动作用明显、成绩突出的示范主体继续作为下一年度的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主体,对不称职的技术指导员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的示范主体依照农技推广补助项目有关要求,取消技术指导员和示范主体资格。 技术指导员从事农技推广服务过程中采取集中培训、分户指导、实地考察、观摩交流等方式,指导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应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其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使科技示范主体成为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要成员,成为农情调查员、技术推广员、政策宣传员,成为农民看得见、问得着、留得住的“乡土专家”,每个技术指导员全年进村入户时间不少于100天,到示范主体不少于10次,在技术推广关键环节组织科技示范主体到农业部门建立的试验示范基地观摩学习1-2次。在加大科技示范主体培育的同时,切实发挥科技示范主体的辐射带动作用,每个示范主体需辐射带动周边50户以上,全市辐射农户1.5万户以上。全面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扩大培训覆盖面,每户培训一个科技明白人,每人掌握2—3项先进实用技术。 (五)建设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 根据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建设要求,采取基地申报、专家评审、主管部门审核认定程序选定产业优势突出、基础设施完善、技术力量较为雄厚、班子组织工作能力强的4个科技试验示范基地。 示范基地统一挂牌,标明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技术负责人等信息。示范基地重点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引进、试验、示范、展示和技术培训工作,使其成为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农技人员、种养大户和农民科技培训基地,农情信息采集和传播基地,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基地。 (六)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和科技示范主体 对现有的基层农技服务人员实行长、短期轮训,组织他们到省、市农业院校、科研院所、推广机构进行学习、“充电”。2019年组织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计划安排农技人员到华中农业大学等大专院校,参加知识更新培训,组织农技专家外出交流学习,开拓视野。加强与省级科研部门合作,请有关专家参与培训基层农技人员,每年举办2期培训班,每次时间不少于2天,培训农技人员100名左右。做到培训有计划,有考核。 同时加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邀请省、市专家来我市生产季节开展现场指导与培训。通过异地学习、市乡集中办班和现场实训等方式,培训重点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农技推广理论与方法、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和管理统计技能;农业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等,逐步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七)推进农技服务特聘计划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支持方式,从农业乡土专家、种养能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骨干中招募特聘农技员,2019年我市计划招聘5名农技员参与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工作。 四、进度安排 1、制定项目建设实施方案,认定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明确主导产业,确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建立四项制度并上墙。 2、2019年1-3月遴选技术指导员与农业科技示范户。 3、2019年3-4月确定农业示范基地,并督办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达到项目标准和要求。 4、2019年4月—2019年6月落实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户物化补助、组织农业技术指导员参加业务培训、开展对农业科技示范户的科技培训,搞好4个示范基地试验示范展示工作和项目管理相关工作小结。 5、2019年6月—12月做好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户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培训后续工作。市农技专家、乡镇办技术指导员扎实开展农业技术指导,按要求规范填写《技术指导员手册》、《科技示范户手册》或者做好服务工作记录,做好项目宣传、建设、管理、检查、督办、考核等各项工作。 6、2019年12月2020年2月,做好项目总结工作,迎接省农业农村厅绩效考评及检查验收。 五、项目实施参与单位任务分工 麻城市人民政府参与项目规划、监督与管理,市农业农村局是项目主管单位,明确一名分管领导直接负责项目的实施与协调工作,做好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组织管理工作,对项目实施单位实行目标责任管理,专家组和技术指导实行目标管理、绩效考核。 六、经费预算 农技推广补助项目中央财政安排麻城市资金142万元,主要安排和补助内容如下: (一)实施范围 资金安排以耕地面积为基数,综合考虑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项目、粮食总产量、农作物播种面积、畜牧业产值、水产业产值、科技指导员数量等相关因素,结合任务清单,统筹考虑种植、畜牧兽医、水产、农机等行业生产规模及乡镇农技推广队伍力量,合理确定各行业技术专家、试验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主体数量。 (二)补助内容 1.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服务与项目实施补助。主要用于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服务补助,对科研教学单位、市场化服务组织、科技示范主体等农技推广联盟中的多元化主体开展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服务进行补助,包括: (1)技术成果转化,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物化补贴(四个基地、四项主推技术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服务)。水稻新品种展示观摩交流活动组织、交通费、劳务费等:48万元; (2)基层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服务的补助,包括交通工具费用和误餐等补助(2400元/年/人)36.96万元; (3)聘请专家开展技术集成、指导培训补助,主要用于专家的差旅费、交通费、劳务费等6万元; (4)对承担农技推广补助项目任务表现突出的农技人员给予适当的绩效奖励3.8万元; (5)项目宣传发动、监督管理、专家服务、工作考核等项目实施与管理费用补助8.19万元。 2.农业科技示范培育及平台建设补助。主要用于 (1)科技示范主体培育350户(200元/户)7万元; (2)农技推广信息化平台建设补助,包括相关数据平台的建设、维护费用,专家、农技人员、农业科技示范主体的通讯补助等:1万元。 3.农业技术人员能力建设补助。31.05万元主要用于: (1)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参加培训补助,包括教材、场地、差旅、食宿、交通等培训费用补助。 (2)对基层农技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所给予适当补助。 (3)特聘农技人员:5名。1.2万元/人/年。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麻城市人民政府成立由分管农业副市长任组长,原农业、财政、畜牧、农机、水产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麻城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领导小组”,负责制订项目实施方案并组织项目的实施、确保项目资金的分配和及时拨付到项目单位,研究解决项目执行过程出现的重大问题。 (二)加强资金监管 认真落实中央及省、市要求,将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履行职责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资金投入。项目资金实行专人、专账管理,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根据项目建设计划所规定的建设内容认真编制财务计划,严格资金支出,增强资金管理透明度,接受财政、审计机关的监督、检查。 (三)加强技术指导 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我市设立农技推广专家组,由麻城市农业农村局分管技术推广业务主要领导任组长和首席专家,聘请种植、畜牧、水产、农机等专业高级农艺师、畜牧兽医师、工程师为专家组成员。专家组主要依托市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中心的专家组建。负责制定技术实施方案,配合省市专家筛选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开展技术指导。市、乡镇农技中心要拓展功能,积极开展对广大农民的技术指导工作。各乡镇农技中心、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要在市农业农村局统一组织安排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开展农民田间学校的创办、培训工作,把农业科技入户培训办到田间地头,办得有声有色。 (四)加强绩效考评 制定麻城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和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明确项目实施的目标、内容、责任以及资金使用要求,保证项目实施工作的有序开展。以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进度、科技示范户培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农技人员培训以及农民满意度、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农业产业发展等作为项目绩效考评的重要指标,通过自我评价、主管部门审查、现场实地抽查、电话调查等方式,对全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进展和成效进行绩效评价。对在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工作中成绩突出,效益显著、群众满意、考评优秀的专家组成员、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按照有关要求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对在技术指导过程中造成成重大失误的专家或技术指导员实行项目管理责任追究。 (五)加强总结宣传 制定并落实扶持和激励政策,对积极投身于生产一线、认真开展科技服务及成效显著、农民满意的单位和科技人员,给予表彰奖励。充分挖掘、及时宣传项目实施中的典型经验,大力宣传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改革与建设的成果,勇跃向湖北农业信息网和中国农业推广信息平台投稿,大力宣传科技示范户对新技术的学习、宣传、辐射带动作用,弘扬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牢记宗旨、扎根农村、艰苦奋斗、服务农民的先进事迹,大力宣传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激励广大基层农技人员积极投身现代农业发展建设大潮。 | ||||||||
农 业 农 村 部 门 意 见 |
负责人(签字):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